下棋的原理 - 五子棋
By Ula
at 2011-12-10T16:06
at 2011-12-10T16:06
Table of Contents
[9-1]
人在下棋時, 大致是在反覆做以下三個動作
1. 找出較可能的著手. (move generation)
而不是把棋盤上(超過百個)每個合法著手都去細算
2. 在腦中模擬反覆 落子/回手. (mini-max)
模擬我方落子之後, 再幫對方選點...
如此算到一定的深度, 再回手, 算另一個分支.
3. 局勢評估 (evaluation)
上述 [2] 到一定的深度後, 若沒有嬴. 那麼要評估該深度的結果盤面到底誰優,
才能決定我方要不要選擇該分支.
[9-2]
如上 3 個動作, 其中 1 和 3 都是靠感覺, 也就是右腦.
2 的流程控制, 是用左腦.
[9-3]
有人花時間去感覺去過濾出較少的可行著手. (花時間在 1, 右腦)
也有人對較多的可行著手做細算. (花時間在 2, 左腦)
[9-4]
不同的棋種, 本身就有左右腦的趨勢. (棋種是主要因素)
但, 每個人仍然可以採用不同的比重. (個人風格是次要因素)
[9-5] 個人風格不能完全掩蓋棋種先天特性
例如, 圍棋是比較偏向右腦的棋. 如果有人完全不過濾重要著手, 硬要用左腦
對 361 個空格都去算, 那棋力會太弱. 兩手之內的變化有 361x361 = 13 萬
[9-6] 棋力的主要因素, 是 1,3 而不是 2. 也就是右腦, 而不是左腦.
人腦每秒最多可算幾步棋, 而個人電腦每秒可以算 300 萬步左右. 相差百萬倍.
但在五子棋和圍棋, 電腦仍然遠輸給人腦.
因為人腦可以憑感覺, 挑出重要的著手, 或者用感覺評估局勢.
電腦計算雖快, 算的卻是不夠重要的著手.
棋王 Ando 就是左撇子. (他只有左手會寫字)
[9-7] 朝向全腦演變
針對棋類頂尖大師的腦部測量, 發現他們能同時使用左右腦.
初學者最終未必能成為大師, 在他放棄該遊戲以前.
所以我的理念之一, 是希望棋的規則能讓初學者就多用右腦.
因為左腦的活動太多了, 需要加強的是右腦.
(本文待補充)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6:09)
但死活判斷仍然用到一些右腦. 例如要擋對方的四, 可能大部份是右腦.
因為右腦偵測出 「四」這個圖形.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6:43)
尤其以禁解禁, 無法由右腦表面上去判定.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7:28)
你自己怎麼憑感覺找可能著手的?
如果能講得清楚, 你就是無師自通的人工智慧大師.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9:31)
我的意思是, 最厲害的電腦, 還嬴不了最厲害的人腦.
另補充了 [9-7]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3 14:13)
以上問題在「棋與人生」也會談到.
如果沒有我希望的意義, 那就是我個人在浪費我的力氣. 別人不必多慮.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3 20:33)
人在下棋時, 大致是在反覆做以下三個動作
1. 找出較可能的著手. (move generation)
而不是把棋盤上(超過百個)每個合法著手都去細算
2. 在腦中模擬反覆 落子/回手. (mini-max)
模擬我方落子之後, 再幫對方選點...
如此算到一定的深度, 再回手, 算另一個分支.
3. 局勢評估 (evaluation)
上述 [2] 到一定的深度後, 若沒有嬴. 那麼要評估該深度的結果盤面到底誰優,
才能決定我方要不要選擇該分支.
[9-2]
如上 3 個動作, 其中 1 和 3 都是靠感覺, 也就是右腦.
2 的流程控制, 是用左腦.
[9-3]
有人花時間去感覺去過濾出較少的可行著手. (花時間在 1, 右腦)
也有人對較多的可行著手做細算. (花時間在 2, 左腦)
[9-4]
不同的棋種, 本身就有左右腦的趨勢. (棋種是主要因素)
但, 每個人仍然可以採用不同的比重. (個人風格是次要因素)
[9-5] 個人風格不能完全掩蓋棋種先天特性
例如, 圍棋是比較偏向右腦的棋. 如果有人完全不過濾重要著手, 硬要用左腦
對 361 個空格都去算, 那棋力會太弱. 兩手之內的變化有 361x361 = 13 萬
[9-6] 棋力的主要因素, 是 1,3 而不是 2. 也就是右腦, 而不是左腦.
人腦每秒最多可算幾步棋, 而個人電腦每秒可以算 300 萬步左右. 相差百萬倍.
但在五子棋和圍棋, 電腦仍然遠輸給人腦.
因為人腦可以憑感覺, 挑出重要的著手, 或者用感覺評估局勢.
電腦計算雖快, 算的卻是不夠重要的著手.
棋王 Ando 就是左撇子. (他只有左手會寫字)
[9-7] 朝向全腦演變
針對棋類頂尖大師的腦部測量, 發現他們能同時使用左右腦.
初學者最終未必能成為大師, 在他放棄該遊戲以前.
所以我的理念之一, 是希望棋的規則能讓初學者就多用右腦.
因為左腦的活動太多了, 需要加強的是右腦.
(本文待補充)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6:09)
推 ko1:先幫你補充一個圍棋跟五子棋的差異 12/10 16:12
推 ko1:圍棋開局佈子階段的思考方式 12/10 16:13
推 ko1:每一手下完都可以直接接感覺局勢優劣的判斷就好 12/10 16:14
推 ko1:但是五子棋 通常要先經過死活判斷 才能接著做局勢優劣的判斷 12/10 16:16
沒錯. 但死活判斷仍然用到一些右腦. 例如要擋對方的四, 可能大部份是右腦.
因為右腦偵測出 「四」這個圖形.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6:43)
推 ko1:那雙三雙四長連的圖形更多 右腦會不會更吃重? 12/10 16:56
右腦吃重, 但左腦吃更重. 尤其以禁解禁, 無法由右腦表面上去判定.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7:28)
→ merhi0506:問個問題大腦是怎麼去找可能的著手阿.... 12/10 18:53
→ merhi0506:電腦怎麼去找呢? 12/10 18:53
→ merhi0506:在我個人感覺中我的第一感的著手好像都是記憶 12/10 18:55
→ merhi0506:曾經在哪看過 然後 再開始試一些我沒看過但是覺得有趣 12/10 18:55
你可以先問你自己啊. 靜坐深思一下. 答案就在你腦中啊. 你自己怎麼憑感覺找可能著手的?
如果能講得清楚, 你就是無師自通的人工智慧大師.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0 19:31)
推 musicring:不是說可以做出5段的AI 怎麼會遠輸於人腦? 12/10 23:12
人腦代表有九段啊. 我的意思是, 最厲害的電腦, 還嬴不了最厲害的人腦.
推 ko1:質量問題 初學者多死在2 1.3都還談不上 12/11 14:05
推 ko1:另一個電腦跟人的差異也不要忽略 12/11 14:06
推 ko1:人不像電腦 程式下去就算完了 人要花很長的時間才能把2練起來 12/11 14:07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1 16:40) 推 chung6hc:1中,先要判斷合不合乎棋規,這是左腦的事吧... 12/13 12:14
→ chung6hc:3中,判斷勝負條件也是左腦的事吧. 是不是應該再細分才對? 12/13 12:16
→ chung6hc:能合乎棋規,也能判別勝負是最基本的棋力吧. 12/13 12:19
→ chung6hc:沒有基本棋力,談何升級晉段? 12/13 12:23
推 chung6hc:而且,我認為棋規外的合理著手,可以是局勢判斷後的選擇, 12/13 12:54
→ chung6hc:也可以直感下的選擇,屬那一腦的多,恐怕要依人而異. 12/13 12:57
→ chung6hc:局勢判斷的機制更是複雜,你真能斷言全由右腦負責嗎? 12/13 12:58
推 chung6hc:修正一下... 棋規外的合理著手,直感之外,多依棋理和經驗 12/13 13:52
→ chung6hc:來選擇著手,我認為這些是屬於邏輯的判斷... 12/13 13:55
→ chung6hc:之後,再個別加以勝負判斷,判斷不出勝負再局勢判斷... 12/13 13:59
[9-4] 已經講了 每個人有個別差異. 另補充了 [9-7]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3 14:13)
→ chung6hc:從而決定最終著手... 12/13 14:08
推 chung6hc:1,3中含有你認為的左腦特性,應該沒錯吧?和個人特質無關. 12/13 14:30
推 chung6hc:既然提到初學者,衝四不知擋而輸,是左腦的事還是右腦的? 12/13 14:41
→ chung6hc:三不知擋而輸,又是左腦的事還是右腦的? 12/13 14:42
→ chung6hc:四三(四四)前一手不知擋而輸,又是左腦還是右腦的事? 12/13 14:44
→ chung6hc:VCF不知擋而輸,又是左腦還是右腦的事? 12/13 14:45
→ chung6hc:這幾個關卡過了,你說棋力由右腦決定我接受. 12/13 14:48
→ chung6hc:你所謂的初學者是到那個程度? 這些關卡都是終局狀況, 12/13 14:49
→ chung6hc:無可避免! 12/13 14:49
→ chung6hc:也和個人差異無關. 12/13 14:52
推 chung6hc:但這個關鍵右腦的用量,你認為就等於所有右腦的用量嗎? 12/13 14:58
→ chung6hc:最終可能連測腦波都測不出來?! 12/13 15:00
推 chung6hc:任何的初學者因為缺乏經驗和棋理的學習,下棋已經夠用感覺 12/13 15:18
→ chung6hc:了,那這樣算不算就己經用夠右腦了,差異結果還是要測腦波? 12/13 15:21
→ chung6hc:我是指規則差異的影響. 12/13 15:27
推 chung6hc:測腦波去驗證棋的先天屬性,或許只是證明這棋大量處理圖形 12/13 15:33
→ chung6hc:而已,沒有你希望的意義. 12/13 15:34
我希望的意義還沒講完, 這裡先不用想太多. 以上問題在「棋與人生」也會談到.
如果沒有我希望的意義, 那就是我個人在浪費我的力氣. 別人不必多慮.
※ 編輯: farmerlu 來自: 120.32.219.125 (12/13 20:33)
推 chung6hc:看樣子是我遣詞用字有問題,讓你一再誤解我的意思... 12/13 21:01
→ chung6hc:我只是說你定義偏右腦的棋(說到這個,你還沒提出棋腦屬性 12/13 21:03
→ chung6hc:的定義),總不會希望只是代表大量處理圖形吧. 12/13 21:04
推 chung6hc:在"角上五子棋實驗"中我說到要通過比賽的考驗,也只是指 12/13 21:11
→ chung6hc:狂加禁手的例子,至少要通過比賽的考驗. 12/13 21:12
→ chung6hc:在此一併澄清. 12/13 21:13
推 chung6hc:我再強調一次: 我只希望做偏重邏輯的討論. 12/13 21:16
→ chung6hc:我會再留意表達方式, 也請你盡量不要多想. 12/13 21:17
Tags:
五子棋
All Comments
By Skylar Davis
at 2011-12-11T08:13
at 2011-12-11T08:13
By Kumar
at 2011-12-13T18:06
at 2011-12-13T18:06
By Emily
at 2011-12-17T09:45
at 2011-12-17T09:45
By Mia
at 2011-12-18T14:05
at 2011-12-18T14:05
By Quanna
at 2011-12-19T20:54
at 2011-12-19T20:54
By Thomas
at 2011-12-24T01:40
at 2011-12-24T01:40
By Isabella
at 2011-12-27T01:31
at 2011-12-27T01:31
By Harry
at 2011-12-28T11:25
at 2011-12-28T11:25
By Freda
at 2012-01-01T17:40
at 2012-01-01T17:40
By Olga
at 2012-01-06T08:08
at 2012-01-06T08:08
By Andrew
at 2012-01-06T12:34
at 2012-01-06T12:34
By Suhail Hany
at 2012-01-09T15:01
at 2012-01-09T15:01
By Jessica
at 2012-01-14T04:18
at 2012-01-14T04:18
By Candice
at 2012-01-15T18:12
at 2012-01-15T18:12
By Damian
at 2012-01-16T16:30
at 2012-01-16T16:30
By Hazel
at 2012-01-18T07:11
at 2012-01-18T07:11
By Andy
at 2012-01-19T16:44
at 2012-01-19T16:44
By Ivy
at 2012-01-20T05:17
at 2012-01-20T05:17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01-24T03:08
at 2012-01-24T03:08
By Joe
at 2012-01-26T20:17
at 2012-01-26T20:17
By Frederica
at 2012-01-29T09:40
at 2012-01-29T09:40
By Hedwig
at 2012-02-02T16:52
at 2012-02-02T16:52
By Linda
at 2012-02-06T13:33
at 2012-02-06T13:33
By Suhail Hany
at 2012-02-08T02:12
at 2012-02-08T02:12
By Ina
at 2012-02-10T09:27
at 2012-02-10T09:27
By Rebecca
at 2012-02-13T17:37
at 2012-02-13T17:37
By Annie
at 2012-02-17T06:23
at 2012-02-17T06:23
By Zora
at 2012-02-20T13:29
at 2012-02-20T13:29
By Irma
at 2012-02-23T23:20
at 2012-02-23T23:20
By Robert
at 2012-02-24T21:37
at 2012-02-24T21:37
By Joe
at 2012-02-25T15:45
at 2012-02-25T15:45
By Bennie
at 2012-02-27T23:37
at 2012-02-27T23:37
By Delia
at 2012-02-29T11:11
at 2012-02-29T11:11
By Connor
at 2012-03-02T22:13
at 2012-03-02T22:13
By Brianna
at 2012-03-06T04:36
at 2012-03-06T04:36
By Odelette
at 2012-03-08T16:05
at 2012-03-08T16:05
By Charlie
at 2012-03-12T15:51
at 2012-03-12T15:51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12-03-16T03:54
at 2012-03-16T03:54
By Ethan
at 2012-03-18T11:18
at 2012-03-18T11:18
By Lucy
at 2012-03-19T18:22
at 2012-03-19T18:22
By Harry
at 2012-03-23T15:25
at 2012-03-23T15:25
By Enid
at 2012-03-24T14:25
at 2012-03-24T14:25
By Queena
at 2012-03-28T18:43
at 2012-03-28T18:43
By Lily
at 2012-03-29T00:58
at 2012-03-29T00:58
By Queena
at 2012-03-29T13:13
at 2012-03-29T13:13
Related Posts
左右腦 與 弈棋
By Donna
at 2011-12-09T21:48
at 2011-12-09T21:48
正宗系五子棋
By Aaliyah
at 2011-12-08T22:17
at 2011-12-08T22:17
正宗系五子棋
By Edith
at 2011-12-07T18:57
at 2011-12-07T18:57
正宗系五子棋
By Caitlin
at 2011-12-07T17:10
at 2011-12-07T17:10
觀賞性
By Harry
at 2011-12-06T18:37
at 2011-12-06T1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