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珠新規討論 (轉自小魚) - 五子棋

By Noah
at 2003-10-19T18:52
at 2003-10-19T18:52
Table of Contents
Part 1
作者 lafon (啊豐....) 看板 FIVE
標題 新規則..
時間 Tue Oct 14 16:33:03 2003
───────────────────────────────────────
五子棋從一開始的自由對弈,到有三三禁..四四禁..長連禁的規則出現,已
歷經了一段漫長的時間,到今天為止,已發展到26種開局棋型,三手之後可
交換黑白,五手兩打的國際規則;而由於棋手們的大量研究,使得所謂 "可
對弈" 的開局越來越少,故今年國際連珠會議上,已提出要在未來2--4年再
次改變五子棋規則的決定,目前參與的共有六國代表。
一般棋藝都是盡量使黑白雙方能夠達到勝率相當,能有更多的可看性,而且
也更有趣,變化也更多;所以,在這些大前提之下,請各位棋友能提出一些
有建設性的想法給我,我將會整理之後,與其他各國代表作意見的交換;意
見請盡量寄到我個人的e-mail::[email protected],謝謝!!
補充:規則跟變化是兩回事,規則希望越簡單越好,變化希望越複雜越好!!
以下是我自己的建議:
LA: 不希望未來的規則比現在複雜,那只會讓更多人一聽到連珠五子棋就搖頭,
別說學習,連聽就覺得煩..
目前有一種規則(之前的討論有),聽說可以增加連珠的變化,大陸方面還說
可以增加50-100年,但50年後,還是會碰到今天的老問題,變化少到不行了.
...那怎辦??
我比較傾向現行的"規則"不變(三手可交換,五手兩打),然後前三顆就隨便
擺,這樣我想可以增加1000年吧(一次解決變化不足的問題),就跟圍棋相類
似,永遠都有新的定石出現,永遠讓人覺得摸索不完,這樣五子棋的深度和
寬度自然會讓很多人來一探究竟;若有怕 "某人只會某開局就可保持50%的
勝率" 的疑慮的話,我想....如果實戰算不出來,輸了就算應該,沒什麼好
抱怨的,不要因為這一小點因素而影響一個好的規則...
好了..有意見的請提出吧..或mail: [email protected]
以上..
LA..10/14
Part 2
作者 mathsnail (殺手文) 看板 FIVE
標題 關於連珠新規之想法
時間 Fri Oct 17 17:47:32 2003
───────────────────────────────────────
關於連珠新規之想法 殺手文 2003.10.17
就我所瞭解, 五子棋新規的問題, 並不是在今年或是近幾年才被提出討論...
應該是從最早的"連五勝"規則下, 被發現棋局的不公性之後就不斷的有人提出
新想法, 然後也許經過討論, 研究, 試驗, 最後定案... 然候再一次的發現問
題, 提出想法... 再次定案... 然後再一次...
也許你會對如此頻繁重大修改規則的情況提出質疑與搖頭... 而我則深感佩服
前人對五子棋規則修改所展現的智慧。當一種棋藝發展到所有的最佳變化都能
在資料庫(書本, 電腦或人腦等等)裡找到時, 它就失去了未來... 原本連五勝
五子棋在被發現先手必勝後, 就該被宣佈"死刑"了, 但它竟然能夠活了下來,
而且活的相當有未來: 雙方不能下三三(1899), 只限先手不能三三(1903), 先
手三三敗, 後手長連勝(1912), 先手長連禁(1916), 先手四四禁(1931), 珠型
, 五手二打, 開局與交換... 新規不斷的誕生, 如今在我們更深入的探討之後
, 也預見連珠五子棋所擁有難以想像的強大彈性, 將藉由我們的力量彈上最高
點, 成為我們所認為極具深厚遠的棋藝。
目前國內外正式比賽所採用的"國規"是從1996年日本名人賽時開始採用。也差
不多同時, 96年八月在Karepa所舉辦的第一屆新規 blitz公開賽便採用了不同
的開局方式: " 1.假先手開局二黑一白 2.假後手選擇持黑或持白"
(ps:不限26開局珠型, 不須五手二打)
新規定案後的同時也被未定案測試的新規衝擊著...Renju World雜誌在1997年
的第一刊就有一篇"The Future of Renju", 文章由Ando發起討論, 然後邀稿
另幾位名手參與(我會將幾年前翻譯的文章post於後)... 台灣也在約一兩年後
有了討論與測試, 只是國際連珠聯盟RIF 沒有決議, 自認連珠影響力小的台灣
也漸漸遠離空談... 如今 RIF於今年會議擬定要在 2-4年施行新規則, 台灣代
表LA國手也為我們爭取到六張決定票裡的一票, 著實難得, 我們該嚴肅慎重與
積極的投下這歷史性一票。對此, 我個人在程序上提出我的看法, 在規則上也
提出我的見解, 歡迎大家討論...
關於程序:
衡量目前台灣五子棋界的情況, 我建議採底下之程序來進行:
一. 公開徵尋各種可行方案(如LA現所發起之徵尋), 而提出方案者最好能加以
說明這規則之優缺或其他相關見解。
二. 彙整所有方案, 公開討論與研究測試(更正式的話再辦幾個新規公開賽)
三. 定案之方式: 公投? 也許頗趕得上潮流... 但隨便路上抓個阿貓阿狗就問
他 "你覺得那個規則比較好? " 保證八成不是被反咬一口就是被罵瘋子..
(這個比喻好像不大好, 台灣的"阿貓阿狗"可都是五子棋高手!!)
對於一門技藝的本身, 問題也該留給行家自己解決才是... 而選案人也不
能只是囫圇吞棗阿其所好, 或是擲骰抽牌問神決定。對於投票人資格的認
定上應該有所限制... 在這我有三種構想,我本身比較傾向於第三個方案:
1. 所有"非藏鏡人"之連珠愛好者。換句話講, 就是有過參與比賽或棋會
之棋友, 而不是那些網路上的各大分身或網路人。
2. 段位棋士。這大約更能有對於方案決定的專業保障。
3. 這是前兩個方案的結合, 不僅給有心棋友能夠參與, 也有某種程度的
專業保證... 方案是: 無段位棋友可投一票, 段位棋手可投二票。
四. 票務之施行:在各可行方案提出與討論成熟後,決定一段投票期(約一個月)
, 符合投票人資格者至北中南各大小棋會記名投票 (我建議採用記名投票
以示其對其個人意見之負責... 嗯... 更重要的理由其實是可以避免不記
名投票所需用到的技術^^")。我再建議投票者須要繳交10元工本費, 10元
工本費數小, 能給投票人些許謹慎, 亦略能婉拒無心參與者之無意義票,
而扣除實際所需之成本, 盈餘部份還能給LA搭機參加RIF大會^.^ (ㄜ...
乎然想到, LA不知會不會因此而發起全民公投?? @@)
五. 在RIF票決會議之前, 合誼安排以上程序之時間進程。
以上是我個人對於程序之想法, 底下則為規則部份
關於規則:
很能理解的,RIF對於新規之特性有四大要求:
一. 傳統性: 要能保有連珠長久歷史下來之棋局心血, 規則的改變不能變成另
一種棋類。
二. 永久, 變化性: 棋局內容量要有顯著增加, 能長時間耐得起棋手們大量的
對局與研究。
三. 公平性: 要避免有不公平對局之情事, 也就是要避免棋低選手在經過短時
間私下研究設計後, 就能輕易在比賽裡扳倒棋高選手。
四. 規則簡單性。
(以上四點約略轉述自finite名人從RIF得來的資訊)
對於這四點, 底下我將對幾種規則進行探討與評價, 我也會提出我個人所修正
之目前心中理想規則。
首先來談傳統性, 保有前人棋局研究之心血應該被高度重視, 如此, 我們不能
去動"禁手等行棋棋規"的手腳, 也不能改變"15路棋盤"的限制... 不過, 對於
棋盤規格的改變, 也可能發生在我們探盡所有15路棋盤連珠變化之未來... 另
外必須注意的一點, 棋局從天元出發的情況下, 擴大棋盤並不能保證更有可看
性, 因為將有太多棋局變成某一方必勝, 而我們所能開出的珠型將會更少, 但
是棋局若是可以從盤邊出發, 擴大棋盤應該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只是我們仍
然會失去大部份前人的研究...
再來看26開局珠型... 它是頗有爭議的一項規定, 因為這似乎是個不那麼有被
保存價值的傳統... 比較能強力支持開局26型的理由是: " 以目前開局機制下
來說, 它公平的保護了假後手, 避免假後手一開始就落入陷阱或不知怎麼選擇
黑白, 但是... 從桂間連等珠型相繼被研究後定出了21珠型, 到現在26開局型
, 那為什麼不再加些將來會被視為傳統的開局型? 它們有那麼重要被唯一推存
嗎? 而且我們因為這26型, 大大減低了連珠之永久與變化性, 也增加了規則的
複雜性...
現在, 我舉一些新規方案, 試著去探討它們的優缺點, 並量化來評價, 每一特
性0-100, 最低0分, 最高100分, 而現行國規各項評價定為: ●傳統性100
●永久性60 ●公平性60 ●規簡性60)(底下評價本人盡量客觀求之, 但著文時
短, 錯誤恐難避免, 歡迎提供意見以作將來之修正)。 規則的好壞並不能單單
以四項評分總加論斷, 也許存在個人主觀對每一特性加權不同而有不同之認定
, 以我本身的認定來說, 則可能是: 永久>公平>傳統>>>規簡
一: 前文所提及之96年blitz新規公開賽所用之規則
1.假先手開局二黑一白 2.假後手選擇持黑或持白
●傳統性30: 少去26型, 許多現行五手二打能下的棋型將走入歷史
●永久性65: 棋局一多一減, 變化僅少量增加
●公平性40: 棋型太多, 假後選擇困難, 假先僅須熟懂一種規則
●規簡性90
二: LA所贊成之規則,將現行國規開局26型限制拿掉
1.假先開局二黑一白 2.假後選擇黑白 3五手二打
●傳統性95: 少去26型
●永久性70: 棋局明顯大量增加
●公平性50: 棋型太多, 假後選擇困難, 假先僅須熟懂一種規則,但困難些
●規簡性80
三: 幾年前wml在五林網站所提之規則,當時頗受歡迎與接受
1.假先開局二黑一白,並指定此開局為「四手x打」或「五手y打」
2.假後選擇黑白
●傳統性90: 少去26型, 不再單五手二打
●永久性80: 棋局更明顯大量增加
●公平性60: 棋型太多, 假後選擇困難, 假先僅須熟懂一種規則, 但更為困難
●規簡性40
四: 俄文定石click of stone作者之一Kozhin的評論裡所提A.Mihailov之構想
, 也是大陸朱巍所寫"五子未來 連珠革命"一文所提及卓淼原本之提案:
1.假先開局三黑二白(任意前五手) 2.假後選擇黑白
●傳統性90: 少去26型, 不同開局方式
●永久性95: 可以窮盡所有前5手
●公平性10: 開局太過有利, 陷阱容易設計
●規簡性80
五: 今年Karepa公開賽所採用之規則, 這是我認為相當不錯的規則:
1.假先開局26型 2.假後任意打一白一黑 3.假先選擇黑白
●傳統性95: 26型, 不同的假後還打
●永久性70: 我們須對每種珠型窮盡白四黑五之研究, 具有密集研究的特性
●公平性80: 假後還打, 假先優勢據減, 但假先可以選黑白, 優勢又升
●規簡性65
由第五案, 很自然的我想到"丟掉26型"的想法, 因為這樣的棋局內容量才能
真正的更為變大, 也如卓淼原後來之提案... 但很遺憾的, 這樣的規則不可
能存在......不知看到這的讀者有沒想過這個問題? 問題出在那裡?
其實你只要在棋盤上隨意擺個很畸形的開局就能發現, 假先能自由開二黑一
白, 又能選擇黑白, 而任意的開局三顆很容易擺出一個無論假後怎麼還打白
四黑五都是黑勝或白勝的棋局... 但其實也沒有那麼容易的讓我失望, 我只
要很簡單的稍加修正 (這修正亦能適用在第五案,甚至更能增加雙方公平性)
就解決了這個問題... 底下是我比較希望採用的規則
六: 1.假先開局二黑一白
2.假後選擇打一白一黑或交換給假先續打一黑一白
3.另一方選擇黑白
●傳統性85: 少去26型, 不同的還打與選擇
●永久性95: 可能與自由前五手有同樣的變化量
●公平性85: 假後由其選擇性來增加公平性, 大量單一開局之內容, 假先很
難對單一珠型熟盡
●規簡性60
目前的我比較傾向第六案, 再來是第五案... 第六案迷人處在於永久性中帶
有公平性, 規則也不至於多難懂, 這是我比較希望一次解決而不需再要留給
後人解決的... 而第五案迷人處是我們能密集研究26珠型所有前五手變化,
但似乎有點欠缺遠見... 這是我目前的想法, 也許在經過大家的討論後會改
偏好到另一種規則也不一定...
part 3
作者 mathsnail (殺手文) 看板 FIVE
標題 The Future of renju (Ando)
時間 Fri Oct 17 17:52:42 2003
───────────────────────────────────────
by Ando Meritee -- 徐開明翻
這篇文章和其後的評論是三年前寫的,大部份的台灣棋手可能還沒看過,因此
我們將這篇文章刊載於這本雜誌(連珠棋道)裡,也藉此想知道台灣棋手們的觀點。
(原文刊於25th Renju World Magazine)(1997-1)
讓我們來討論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關乎連珠的未來。對我個人而言
,要充分表達我對這個問題的感覺與想法並不容易,因此這篇文章將著重在傳
達觀念,而不經太多的修飾。
不可否認,過去10-15年間我們在連珠方面有很大的進步。從連珠最新的規則來
看,我們可說連珠已是一種成熟的對局遊戲。而這項成果,必須歸功於數以百
計不斷鑽研開局技術的連珠愛好者。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在開局技術進步的同
時,我們也發現可下的開局竟是與日俱減!每當有人在某一手棋獲得勝利,那
手棋的評價也就由不確定變成確定,開局的變化又減少了一些。連珠原是一種
需要創意的遊戲,曾幾何時,它需要的變成了知識,尤其是開局方面的知識。
如果你想把棋下好,唯一的辦法就是把所有的開局理論搞得一清二楚。否則即
使你是連珠奇才,並且善於有創意多變化的下法,恐怕也難以獲勝。連珠如果
是這樣地理論化,那就一點都不好玩了--我們已無法像5-6年前那樣享受連珠的
樂趣了!其實不僅連珠是如此,任何比賽,如果事先知道結果,就沒有人要玩
了;也只有當參賽者事先不能預知結果時,他們才能夠表現出技巧與創意。如
果沒有技巧與創意的表現,則比賽又有什麼意義呢?
我們必須先問一個問題:我們希望從連珠中獲得什麼?是創意呢,或者是理論
性的知識。很多人都知道連珠已經成為一種太過「理論性」的遊戲,這實在並
非大家所樂見的,我們仍希望在遊戲中享有創意。但是下出不尋常的下法的機
會越來越少,因為這種不尋常的下法大部分會造成輸棋。
幾年前我們開始看到對連珠規則不滿的徵兆。從實戰開局統計中我們可以發現
,只有少數的開局會在實戰中出現,最多的是i10、i11,其次是i12、i1、i9、
i5、i8。而在這些少數開局中仍然有些是不應該下的,因為開局研究已證明它
們對黑太有利(甚至可能是95%黑勝),像是i10、i12、i9、i8。高段棋士對這種
情況很了解,因此他們絕不會在大賽中下出這些開局。結果我們只剩下i11、i1
、i5三種開局可下。再者,i5和i1白常會獲勝,i11算是打平。當然,這些結論
是假設高手在下才成立(根據我個人的經驗以及實戰統計)。
當然除了間接開局之外,還有直接開局,但不必要全部學會。原因是每當棋手
下後手時,他會選間接,而且他知道對手第三手如不i11將會很痛苦。而當他下
先手而對手下直接時,他就下一種固定的直接下法。因此一位棋手只要懂13種
間接下法及1種直接下法,這真是個荒謬的事實,於是我們改變了開局的規則...
在1996年八月,開局規則改變了。這個新規則來自日本規則,它規定下先手者
可決定第2手白子的位置,換句話說,下先手者決定前三手棋。這種情況下,棋
手必須準備26種開局,這對於那些喜歡創新下法的棋手,真是大好消息。實戰
統計也顯示出不同的結果:黑的勝率不像以往那麼高了。一切似乎達到了一個
新的平衡狀態,但是這個平衡維持地並不久...
棋手們迫不及待地飛向直接下法的懷抱,他們對間接下法已經研究地太多了。
但是很快地,直接下法也面臨了間接下法同樣的問題。直接開局中d1、d2、d4
、d5、d6、d7、d10、d12、d13都是不宜使用,而d11 黑能獲勝可視為奇蹟,雖
然時有所聞。d9則與i11有相同的命運。至於d3與d8,似乎對黑白雙方都有機會
,然以後我們會很快的再弄清楚其優劣。好了,我們只能下i11、d3、d8、d9等
4種開局 (也許我對d11 的看法是錯的){補註:實際上三年前我們全都錯估了d11
,現在的評價是黑優},26種開局只有4種可下,這對棋的創造力是很大的限制。
我認為1996年規則的改變只是暫時的解決方案。新規則必須要使下棋的人創造
力不斷增加,因此目前的規則只能算是邁向真正新規則的中間步驟。我必須說
,未來我們仍將改變規則,現在的規則頂多使用3-5年,因為許多棋手會漸漸失
去下棋的興趣,因為這規則缺乏他們所需要的創造力。
可能現在該是開始思考新規則的時候了!但由於阻力很大,提出任何新的建議
都非常不容易。有很多簡單的改變,都可孕育出我們所需要的連珠規則,但我
們必須徹頭徹尾從新思考,好好地動動腦筋。
我對未來規則的建議是:前三手不做任何限制,可下在任何地方,所有其他規
則都與現在規則相同,包括改變顏色的可能性也保留。有一件好事是:第五手
不需再選擇兩個位置,因為新規則的開局棋型和目前的開局棋型大不相同。五
手兩打的規則和第一手必須下在中央天元是有關的,新規則第一手不必下在中
央。結果是:大量新鮮有趣的棋型將會出現,值得雙方棋手仔細思考。而定石
的依賴性也會降到最低。如果有人想窮盡各種開局,那將是異常複雜,因為開
局從26種提高到幾千種。我和其他棋手已經試驗新規則很多次了;而1996年八
月在卡瑞巴(Karepa)舉行的第一屆普立滋(blitz)錦標賽也使用新規則,結果十
分成功。
不論新規則是什麼,一定會有人完全抗拒。有很多人花了數年的時間學習了很
多理論,他們希望能在實戰中用來對付其他的棋手,以彌補他們所花費的時間。
放棄現有的知識再從新用腦來思考,對他們而言是很大的犧牲。更進一步說,
所有現有的連珠書籍及資料庫都會變成只是新規則之下的很小一小部份。因此
製作這些東西的人抗拒是很自然的。另外黑棋第一手下中央是傳統,愛好傳統
的人將不願改變這一點。但我必須提醒他們的是,第一手下中央是從連珠很早
期的時候開始,那時還沒有開局規則,當時的人並不知道在沒有特別的限制下
黑必勝,第一手下在中央更易獲勝。但我們現在知道了,而且我們要求遊戲的
公平與平衡,實在沒有道理再保留那個古老的傳統。
要想一次把所有有關新規則的事說明清楚實在不容易,我必須等待看看其他人
的意見怎樣,再進一步提出我的論點。我真的很希望聽到大家的意見,不論是
正面或者反面的意見。
然而,如此重大的改變將需要很多的研究、測試比賽、個別對局來證明它的效
用,這可能要經過好幾年的時間。當然也可能規則不再有任何改變,而我們繼
續過著無聊的生活。讓我們等著瞧吧...
part 4
作者 mathsnail (殺手文) 看板 FIVE
標題 Juri Tarannikov的評論
時間 Fri Oct 17 17:54:06 2003
───────────────────────────────────────
Juri Tarannikov的評論--Ando翻成英文--李士文翻
我大致上同意Meritee所提的構想,我只打算談談某些細節。最有問題的是關於
改變五手兩打的建議。"簡單的規則就是較好的規則"這句話是並不適用,因為
要同時達到簡單又要具有精要是不可能的。我注解一下,若要重頭到尾合乎一
定的原則,那麼和改變五手兩打的規則一樣,禁手的規定也要改變。改變五手
兩打的規則將會失去許多精華局型。舉例來說,目前的26種開局就有很多開局
是因為改變五手一打成為兩打之後才更能被採用。我不敢確定若是我們不加限
制的放置前三手,情況會有什麼改變。實際上,這樣的做法將會對某些五子棋
手帶來很大的麻煩,因為他們即使是開局也會失去很多機會下出熟悉的棋型。
以我的觀點,我將提供比較和諧的建議:假先手可以在棋盤上的任何位置下出
前三手,並且得宣告第五手要幾打 - 兩打或一打。這個方法不僅保留並結合了
到目前為止所知的一打與兩打的定石理論,也帶來了更多的新局型。我們甚至
可以允許開局者宣告五手三打、四打、五打‧‧‧等,這讓目前所知黑太強的
開局變得可以被採用。但我想這是很大的革命。
這樣的建議規則另外有一個缺點(目前所採用的規則也有一樣的缺點),就是假
先手只要知道一種開局就足夠了。根據我所提供的規則與目前所採用的規則,
只要我們能學習到某一開局(例如D3疏星開局)黑白兩方的不敗下法,便足夠與
任何超一流棋手對弈。修正後的建議規則將會讓情況變得更加複雜。選手們可
以在家研究出很深遠又很怪異的不同變化,而且很有可能被發現會有些開局的
均勢是在很長的"唯一手段"之後才呈現出來,而這是不可能在一盤棋中被細算
出來的。屆時,選手將開出這樣的棋型,他將知道這開局的所有變化而很輕易
的獲得勝利。如何解決這一點呢?我們必須仔細思考。例如底下所提供的方法
就是一種:假先開局,假後選黑或白,但如果假後對選擇黑白有困難或是認為
假先對這開局已有太多的研究,那麼假後可以拒絕這一開局而另外再開局,而
假先這時必須選擇黑白或再開另一棋型(當然不能再開剛開過的),如此反覆直
至一方接受對方開局為止。我們可以增加一條限制開局次數的規定,或者也可
以保留為無限制。根據這個規則,我們必須準備對任何開局下黑或白。當然,
我並沒有強行推銷這套方案,那只是可行規則中的一種而已。若有任何人有更
好的想法,請說出來讓我們知道。
Part 5
作者 mathsnail (殺手文) 看板 FIVE
標題 Mihail Kozhin的評論
時間 Fri Oct 17 17:55:14 2003
───────────────────────────────────────
Mihail Kozhin的評論--Ando翻成英文--李士文翻
當我閱讀了Ando所談有關規則問題的文章時,我得到了一些看法。更正確的說
,兩年前我就想到了同樣的方法。我必須指出三點主要的事情。
第一件事,無庸置疑的,這些規則的好處是其所帶來的大量可下局型。這些局
型可以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中央開局"(如i1、i5、d3等),這些可能是不用五
手兩打就是雙方均勢的珠型(也包含第三手在中央5x5方格之外的棋型)。第二種
是"移動過的開局",這讓原本官擺在中央的定石勝法變得不能適用,因為他所
須要與盤端距離路數的關係已經不同。第三種是比較有趣的一種"盤邊開局",
這型的黑白勝利的機會相等,因為前三手的位置離盤邊太近了。
由第一件事引發第二件事,這樣的狀況是好或不好仍需要討論。若捨去五手兩
打的規則,則目前所知的定石理論將會流失掉很大的一部份。甚且,要創造出
類似我們現在這樣的定石理論會極端的困難,幾乎是不可能,因為有太多太多
的"前三手棋型"了。
由前兩件事可以得知第三件事,這規則的主要缺點就是假先手有太大的優勢了,
因為開局的人可以賽前推演各種可能的變化,而假後手對這些變化的瞭解就像。
是未知的世界。然而,我想這樣不平等的情形可以給兩位選手不同的時間來做回
饋:假後手可以有假先手的1又1/2--2倍的思考時間來對所遇到的棋型做出較好
的指導方針。
據我所知,A.Mihailov也有一種對開局規則的想法,就是更創新的:假先手可以
自由的擺出前五手,再由假後手選黑白(依他的說法是這規則可以用100年)。順
便一提,在所有新的改良方法中,這個規則將保留所有目前已知的定石理論。我
可以想像得到,這樣的話,即使是目前所知的定石也不會在四五年內被研究完。
但這樣的話會有一個成功的解決方案:假先手放置一顆黑子在中央天元,而另外
的一顆黑子和白子則可以自由放置,假後手選擇黑白,之後黑方須要五手兩打。
很快的在不久之後,規則將無可避免的會變得不限制前三手的位置。但我們必須
循序漸進的改良規則。
Part 6
作者 finite555 (名人賽加油) 看板 FIVE
標題 轉錄 renjuclass 文章
時間 Sat Oct 18 14:11:40 2003
───────────────────────────────────────
Dear RT:
i am so happy to tell you about an article related the new Renju rule posted by
killer (Tainan, Taiwan). the key point of the new rule is a little bit modified
from the Sakata rule.
it is as following:
1. the opener put 3 stones on the broad(2 blacks and 1 white, no restriction).
2. the returner can either put 2 stones(1 black and 1 white; no restriction), or
swap to the opener to put 2 stones(1 black and 1 white; no restriction).
3. the other one can choose the side and continue in present playing rule.
For this rule, i would like to say something:
I. opening is a important process (like baseball or tennis, etc), both for opene
r and returner. (note: maybe some positions are sure lose after 3 stones)
II. all positions are possible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playing rule and 15*15 b
road.
III. all positions come from the RIF rule will not disapear.
IV. people can also think about the rule for different levels. (like Go game, we
aker player can open with more stones), this will help people to overcome the di
fficulties for entering the beautiful Renju.
2003,10,17
Finite, Taiwan
Thank you finite and shashouwen!!
These days I will make the RIF Rules Commission Website,
and your proposal will be added there too for everybody's discussion.
Hope to meet you and shashouwen soon again, maybe in Taiwan, or in Tallinn.
以上是國際連珠在討論的最新話題,台灣也有一票的決定權,
所以請大家多多發表意見,讓連珠世界發展的更好!
後面是關於國內連珠比賽規定的一些討論,有意見的也可以一起討論喔^_^
part 7
作者 mathsnail (殺手文) 看板 FIVE
標題 Re: 第三屆名人挑戰賽於10/19(日)高雄棋會開打囉!
時間 Sat Oct 18 06:18:01 2003
───────────────────────────────────────
以之前協會所定的方式來算...
除了幾種特定賽的段位是直接頒發,其餘都要累積計算
而持(格)者在計算後可能升段也是有可能降段的 (目前好像沒在算降段部份)
剛查了一下資料, 不知後來有沒有再修改過...
2級以下升降計算:以一個公開賽計算單位(若未滿五局須累積至下次公開賽)。
1級、初段、二段:以累積近十五局為計算單位。
三段、四段、五段:以累積近二十局為計算單位。
六段、七段、八段:以累積近四十局為計算單位。
印象中好像不須這麼多局? (台灣有這麼多比賽嘛?)
好像1-2段五局,3-5段7局?
也許可以目前比賽的狀況再修改成比較合理的方式吧...
而名人挑戰賽當初是定
"若挑戰成功,且挑戰者段位比名人低,則直接頒同原名人之段位"
其他狀況各自再去累積自己的計算局數
所以說...5番棋...不可能有人升到四段,也不會有人變二段
------------------
在正式讓協會運作之前
找些人一起討論吧
part 8
作者 finite555 (名人賽加油) 看板 FIVE
標題 Re: 第三屆名人挑戰賽於10/19(日)高雄棋會開打囉!
時間 Sat Oct 18 14:09:23 2003
───────────────────────────────────────
要升1~3段需要參加滿五局的比賽才能算分升段
要升4~6段需要參加滿七局的比賽才能算分升段 (國手賽應該不能認定)
升七段以上 當時是說以後發展成熟再議?(如果後來沒再改的話??)
另外有一些例外規則(可能要問一些前輩 看看當時是怎麼產生和公佈的)
如國外認定的(小m)、出國比賽可拿段(cici,cck等不確定??)、世界盃前幾名(Leka、echo)
還有一些計算累積局數的規定 (fivestar等 不是很清楚 可能要問一些前輩)
還有很發揮很大作用的升段賽 (目前大多數的段位選手 算是最有貢獻的方式)
還有名人賽的特別規則(預賽前五初段 第一原初段升兩段 挑戰成功升名人段位)
目前基本上以vata前輩算的為準
建議最好完整 post 出規則比較好
特別是國際比賽對手段位的認定(舉例來說;多次世界前幾名的ants目前六段,
棋齡恐怕超過20,、可是大陸卻認證了很多六七段的,還有一些棋力下降的日本老九段
一律認證的好處是可以加快台灣段位的升降
壞處是壞了整個台灣五子棋的競爭環境 升高段需要出國碰運氣
個人以為 不必因為大陸有很多高段就眼紅
良好的競爭環境 才能大量培養出實力堅強的棋手 維持台灣段位是最強的美譽
並且我相信像 la 或 ko1 等高手 在什麼規則下都是高手的)
ps 就我所知 歐洲段位是會降的 日本的不會 還有榮譽段(大陸也有) ?
所以歐洲的高手只有 ando 是九段
建議在不降段的原則下 可以大家討論修正 重新定案
建議取消所有的特殊規定
只採用其中一種規定 (升晉段制 或 積分制)
否則段級位和名人 最後恐怕流於私人認定
很難發展出長久健康的五子棋環境
關於名人賽的部分 本次比完之後
建議收回名人頭銜 大家重新討論出一個 適當可長可久的規則
一方面可以往外推廣 一方面也增加棋手們參賽的意願
--
Tags:
五子棋
All Comments
Related Posts
41期日本名人賽情報..(可惜太累睡著了...沒記到譜.)

By Daniel
at 2003-10-19T13:46
at 2003-10-19T13:46
第三屆名人挑戰賽於10/19(日)高雄棋會開打囉!

By Connor
at 2003-10-16T23:51
at 2003-10-16T23:51
【10/18】台南棋會

By Oliver
at 2003-10-16T17:27
at 2003-10-16T17:27
第207次台北棋會

By Jacob
at 2003-10-15T20:54
at 2003-10-15T20:54
新規則..

By Oliver
at 2003-10-14T16:33
at 2003-10-14T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