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S5 2020年末發售 - PS

By Jacky
at 2019-10-09T17:48
at 2019-10-09T17:48
Table of Contents
https://www.wired.com/story/exclusive-playstation-5/
我覺得現在應該有人翻譯全篇了蠟 但我目前稍微看一下
還是節錄的文章比較多 我早上才開始動筆的 慢慢寫
就當作練習英翻吧 有錯再請高手幫我修正一下吧
--
自從PS在1994年橫空出市以後,SONY 的遊戲機就一直都是以數字作為系列
的分水嶺,型號中沒有什麼 Super 啦 Max 啦 Code Red Xtreme 啦這種的
就只是PS 2/3/4 這樣,詢問下一代主機名稱這種問題雖已經變成一種例行公事
但SIE 的CEO Jim Ryan還是給出了回答:次世代主機的名稱就是 Play Station 5。
「很榮幸可以說出來」他說「這如同從我肩膀上卸下了一個重擔」
好啦那現在大家都知道啦,Play Station 5,2020推出。
SONY從四月後就沒有再提起主機了,而當WIRED率先報導開發資訊的時候也
只是知道是”次世代主機”而已,事實上SONY是*什麼都沒說*,
因為SONY今年跳過了E3,讓微軟公布他們的次世代主機時場面顯得有點冷清。
而XBOX的接班人就跟PS5一樣擁有AMD的RYZEN CPU以及NAVI架構的GPU,
也同樣將硬碟類型變更為SSD。而在這個SONY總部的小房間裡,
Ryan與首席架構師 Mark Cerny正渴望著與我們分享更多細節。
在正式進行之前,Cerny想要澄清一些事情,自從上次深入討論了硬體規格後,
他有提到關於支援光追:一個可以計算複雜光源並且應用於3D環境中的技術。
在回應了許多問題後,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回答對於PS5能否實際應用這個技術
過於曖昧 ──並且確認了這並不是「更新軟體後就能使用」這種層級的功能。
「在GPU當中的確支援這個技術」他提到「我想這是大家最想確認的部分」
(譯按:所以其實硬體上是有這能力但是會不會真的做出來其實還沒有答案XD)
所以我們重新回到PS5的SSD部分,這是Cerny在讀取速度上首位讚賞的對象。
這不僅是讀寫速度造就了SSD的強大,還包含了SSD能夠提供的卓越效率。
想像一下硬碟在主機裡的情況:一個5400轉的記錄體,主機要進行讀取的時候
首先需要告知硬碟讀取臂 ──那個類似於可擺動的針的東西── 去找特定的資料。
每次的 "讀取" 其實就只是讀取臂的幾毫秒間的微小移動,但要在這個過程中
找到東西。因此為了盡可能微小化這個過程,開發者經常會在許多的資料叢集
附近複製遊戲的主要讀取檔案以增進讀取的效率。
我們說的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許多的路燈,以及無數的路人。
但很明顯的這樣資料就會變得肥大。「如果你看到類似 "漫威蜘蛛人" 這樣的遊戲」
Cerny舉例「就會大約複製了四百個某個相同的檔案塞進硬碟裡面」
而SSD則完全免除了這樣的情況 ──所以不僅是原生的讀取速度快於傳統硬碟,
還能夠節省硬碟空間。
而這個優勢也會在遊戲上有著不同的影響,開發者可能會將這額外的容量用於
建造更大更詳細的世界,或是遊戲更新資料的容量得以大幅縮水等等的。
而無論如何,PS5的遊戲都會大概是100GB的容量,相當於4K藍光片的兩倍。
遊戲安裝這個部分則會稍微不同於PS4。這次我們可以在 SSD 上面選擇
只安裝部分資料。SONY在這部份改變了安裝的方式,變得更加的彈性。
「比起將遊戲看成一整塊龐大的資料區」Cerny說道「我們將允許對遊戲資料
進行分散的小型讀取」這個或許代表著以後可選擇 "只安裝遊戲中的多人模式"
並且能夠日後再安裝單人模式,或是先把整個遊戲都安裝完成,當遊戲完成了
單人模式之後可以單獨移除單人模式,只保留多人模式的檔案。
而不管你選擇怎樣的安裝方式去遊玩,都會透過全新的使用者介面去進行。
相較之下PS4的HOME畫面就像是琥珀標本般的古老且停滯;雖然你可以看到
朋友的近期動態或是正在玩什麼遊戲,但除非你點選了那個遊戲否則你是無法
看到遊戲成就或是你可以加入哪些多人配對。
PS5將會改變這個狀況,「即使遊戲啟動的速度變快非常多,但我們不希望玩家
需要先開啟遊戲,看看發生些什麼,開起遊戲,看看發生什麼」Cerny說道
「多人遊戲模式將會確保遊戲本身維持一個可隨時加入的動態即時模式,
單人模式則會持續提供資訊例如你可以做什麼任務或是你可能取得什麼成就,
而這些選項都會於使用者介面中出現,不論玩家進入了哪些地方」
他說了許多事情如同他曾說過的那些:不回應那些不在可談論的範圍內的提問。
例如 "那些UI到底長什麼樣子?" 或是 "SSD容量多大?" 亦或是 "那是麥克風嗎?"
而這些正是Cerny遞給我次世代主機控制器的時候我所提出的問題,
控制器本身是一個極似於DS4的磨砂黑色小玩意兒,但在中間有開一個小洞。
而我們可以從最近SONY提交的一份專利上面發現,這可能是為了新的AI聲控
功能做出的改變,但當提及這部分時Cerny的回應是「我們會找時間再談這個」
(「這是普通的專利申請流程」一個發言人指出「跟其他公司一樣,有些專利
並不會使用於產品之中,而有些可能會。」
那個控制器(我們都知道他可能會被叫成DS5) 的確是可能有些新功能是Cerny有承認的。
其中一個就是「適應性板機」(譯按:RT/LT)
這東西可以提供多段有阻抗的行程,來營造出現實中將箭搭上弓然後射出去的感覺
──其壓力會隨著做出弓往後拉的動作時逐漸增加──
或是作出使用機槍與散彈槍的不同手感。
同時也誇耀著使用了高效能的驅動馬達讓觸覺回饋感受有了更加明顯的提升。
結合以上關於控制器的說法,可以得知在觸覺回饋上有著顯著的效果。
首先我嘗試了一系列由PS VR上《ASTRO BOY救援任務》的日本工作室
專門製作的DEMO片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操作著角色跑過許多不同
材質的平面時,都出現了不同且感受強烈的沉浸式觸覺回饋。
砂地感覺緩慢且延滯,泥地則是緩慢卻濕軟。而在冰面上則是有著高頻率的
反應讓我在操作磨菇頭的時候真的感覺我的角色很不受控。
跳進泳池時能感受到許多來自於水的阻力感,或是跳上木橋會感受到彈性。
之後體驗了一個類似於GIZMODO上禮拜提到的 GT Sport PS5 開發套件。
在那裏面我開上了賽道與越野路線,我可以體會到兩個不同的平面感受。
而使用PS4跟DS4控制器進行同樣的路線,那個感受則蕩然無存。
這並不是因為相比之下舊款的振動回饋輸得很慘,而是因為 DS4 根本沒有回饋。
據說是玩家測試時發現振動回饋過於頻繁,所以在 GT Sport 正式推出時拔了這功能。
這個改進已經睽違了好一段時間。產品經理 Toshi Aoki 說其實控制器部門一直
都對於控制觸覺回饋這塊深耕許久,從DS4開發期間就已經在做了
──甚至其實在 PS4 Pro (那個週期更新機種) 推出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加入這個機能,
但如此一來玩家就會產生「差異性體驗」,所以這個機能就順勢的移至次世代平台。
除此之外比起DS4還多了一些小變動,像是接口換成了USB TYPE-C介面,
增大的電池容量以及新式的振動馬達讓DS4的重量稍微增加了一些。
但 Aoki 說還是比 XBOX 那裏裝著電池的控制器還要輕就是了。
那麼遊戲開發工作室會怎麼使用那些新技術 ──如先前提到的SSD以及光線追蹤
以及那些改良的即時UI跟控制器,還是可以稍微做一下推測的。
有些工作室現在已經拿到了PS5的開發套件,新版的控制器原型也越來越頻繁派發了,
但沒有一間宣布他們到底在開發哪些會在PS5登場的特定遊戲。
「我們都在開發一個龐大且全新的項目上」藍點遊戲工作室的主席 Marco Thrush
主要致力於PS4的汪達與巨像重製版的製作。「過不久就會揭漏謎底」
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並沒有嘗試創新,「SSD是真的令人興奮」Thrush提到。
「你不再需要作出一些怪招去降低玩家的通關速度 ──例如將他們檔在門外。
而在過往的舊時代當中,遊戲的讀取都是即時的,我們現在正回到那種時候」
「我可以詳細透露有關於我們對於環境沉浸技術以及示範光線追蹤的效果」
Laura Miele,EA的高階管理人提到「廣泛來說,我們想挖掘GPU的機器學習
在各種新領域以及遊戲體驗與其他工具上能有何能耐。」
畢竟在全部領域的速度能有多快這件事才可以代表著次世代主機。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充滿著即時的時代,在手機遊戲上人們都期望著能夠迅速的
下載遊戲並且幾個步驟就能開始遊玩,而這種流程也將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規模」
類似這種話題的應對將會變得更加簡單,Jim Ryan知道他現在卸下了重擔。
所以各位準備好正式迎接 Play Station 5 吧,或許就在近日就會真相大白了。
--
翻完了,但因為是WORD貼上來的所以大概沒P幣,
現在看來要等到2020年底才會上PS5 所以我想我還是會用 PC 玩2077吧…
--
我覺得現在應該有人翻譯全篇了蠟 但我目前稍微看一下
還是節錄的文章比較多 我早上才開始動筆的 慢慢寫
就當作練習英翻吧 有錯再請高手幫我修正一下吧
--
自從PS在1994年橫空出市以後,SONY 的遊戲機就一直都是以數字作為系列
的分水嶺,型號中沒有什麼 Super 啦 Max 啦 Code Red Xtreme 啦這種的
就只是PS 2/3/4 這樣,詢問下一代主機名稱這種問題雖已經變成一種例行公事
但SIE 的CEO Jim Ryan還是給出了回答:次世代主機的名稱就是 Play Station 5。
「很榮幸可以說出來」他說「這如同從我肩膀上卸下了一個重擔」
好啦那現在大家都知道啦,Play Station 5,2020推出。
SONY從四月後就沒有再提起主機了,而當WIRED率先報導開發資訊的時候也
只是知道是”次世代主機”而已,事實上SONY是*什麼都沒說*,
因為SONY今年跳過了E3,讓微軟公布他們的次世代主機時場面顯得有點冷清。
而XBOX的接班人就跟PS5一樣擁有AMD的RYZEN CPU以及NAVI架構的GPU,
也同樣將硬碟類型變更為SSD。而在這個SONY總部的小房間裡,
Ryan與首席架構師 Mark Cerny正渴望著與我們分享更多細節。
在正式進行之前,Cerny想要澄清一些事情,自從上次深入討論了硬體規格後,
他有提到關於支援光追:一個可以計算複雜光源並且應用於3D環境中的技術。
在回應了許多問題後,他意識到自己可能回答對於PS5能否實際應用這個技術
過於曖昧 ──並且確認了這並不是「更新軟體後就能使用」這種層級的功能。
「在GPU當中的確支援這個技術」他提到「我想這是大家最想確認的部分」
(譯按:所以其實硬體上是有這能力但是會不會真的做出來其實還沒有答案XD)
所以我們重新回到PS5的SSD部分,這是Cerny在讀取速度上首位讚賞的對象。
這不僅是讀寫速度造就了SSD的強大,還包含了SSD能夠提供的卓越效率。
想像一下硬碟在主機裡的情況:一個5400轉的記錄體,主機要進行讀取的時候
首先需要告知硬碟讀取臂 ──那個類似於可擺動的針的東西── 去找特定的資料。
每次的 "讀取" 其實就只是讀取臂的幾毫秒間的微小移動,但要在這個過程中
找到東西。因此為了盡可能微小化這個過程,開發者經常會在許多的資料叢集
附近複製遊戲的主要讀取檔案以增進讀取的效率。
我們說的是一種很常見的情況:許多的路燈,以及無數的路人。
但很明顯的這樣資料就會變得肥大。「如果你看到類似 "漫威蜘蛛人" 這樣的遊戲」
Cerny舉例「就會大約複製了四百個某個相同的檔案塞進硬碟裡面」
而SSD則完全免除了這樣的情況 ──所以不僅是原生的讀取速度快於傳統硬碟,
還能夠節省硬碟空間。
而這個優勢也會在遊戲上有著不同的影響,開發者可能會將這額外的容量用於
建造更大更詳細的世界,或是遊戲更新資料的容量得以大幅縮水等等的。
而無論如何,PS5的遊戲都會大概是100GB的容量,相當於4K藍光片的兩倍。
遊戲安裝這個部分則會稍微不同於PS4。這次我們可以在 SSD 上面選擇
只安裝部分資料。SONY在這部份改變了安裝的方式,變得更加的彈性。
「比起將遊戲看成一整塊龐大的資料區」Cerny說道「我們將允許對遊戲資料
進行分散的小型讀取」這個或許代表著以後可選擇 "只安裝遊戲中的多人模式"
並且能夠日後再安裝單人模式,或是先把整個遊戲都安裝完成,當遊戲完成了
單人模式之後可以單獨移除單人模式,只保留多人模式的檔案。
而不管你選擇怎樣的安裝方式去遊玩,都會透過全新的使用者介面去進行。
相較之下PS4的HOME畫面就像是琥珀標本般的古老且停滯;雖然你可以看到
朋友的近期動態或是正在玩什麼遊戲,但除非你點選了那個遊戲否則你是無法
看到遊戲成就或是你可以加入哪些多人配對。
PS5將會改變這個狀況,「即使遊戲啟動的速度變快非常多,但我們不希望玩家
需要先開啟遊戲,看看發生些什麼,開起遊戲,看看發生什麼」Cerny說道
「多人遊戲模式將會確保遊戲本身維持一個可隨時加入的動態即時模式,
單人模式則會持續提供資訊例如你可以做什麼任務或是你可能取得什麼成就,
而這些選項都會於使用者介面中出現,不論玩家進入了哪些地方」
他說了許多事情如同他曾說過的那些:不回應那些不在可談論的範圍內的提問。
例如 "那些UI到底長什麼樣子?" 或是 "SSD容量多大?" 亦或是 "那是麥克風嗎?"
而這些正是Cerny遞給我次世代主機控制器的時候我所提出的問題,
控制器本身是一個極似於DS4的磨砂黑色小玩意兒,但在中間有開一個小洞。
而我們可以從最近SONY提交的一份專利上面發現,這可能是為了新的AI聲控
功能做出的改變,但當提及這部分時Cerny的回應是「我們會找時間再談這個」
(「這是普通的專利申請流程」一個發言人指出「跟其他公司一樣,有些專利
並不會使用於產品之中,而有些可能會。」
那個控制器(我們都知道他可能會被叫成DS5) 的確是可能有些新功能是Cerny有承認的。
其中一個就是「適應性板機」(譯按:RT/LT)
這東西可以提供多段有阻抗的行程,來營造出現實中將箭搭上弓然後射出去的感覺
──其壓力會隨著做出弓往後拉的動作時逐漸增加──
或是作出使用機槍與散彈槍的不同手感。
同時也誇耀著使用了高效能的驅動馬達讓觸覺回饋感受有了更加明顯的提升。
結合以上關於控制器的說法,可以得知在觸覺回饋上有著顯著的效果。
首先我嘗試了一系列由PS VR上《ASTRO BOY救援任務》的日本工作室
專門製作的DEMO片段。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當我操作著角色跑過許多不同
材質的平面時,都出現了不同且感受強烈的沉浸式觸覺回饋。
砂地感覺緩慢且延滯,泥地則是緩慢卻濕軟。而在冰面上則是有著高頻率的
反應讓我在操作磨菇頭的時候真的感覺我的角色很不受控。
跳進泳池時能感受到許多來自於水的阻力感,或是跳上木橋會感受到彈性。
之後體驗了一個類似於GIZMODO上禮拜提到的 GT Sport PS5 開發套件。
在那裏面我開上了賽道與越野路線,我可以體會到兩個不同的平面感受。
而使用PS4跟DS4控制器進行同樣的路線,那個感受則蕩然無存。
這並不是因為相比之下舊款的振動回饋輸得很慘,而是因為 DS4 根本沒有回饋。
據說是玩家測試時發現振動回饋過於頻繁,所以在 GT Sport 正式推出時拔了這功能。
這個改進已經睽違了好一段時間。產品經理 Toshi Aoki 說其實控制器部門一直
都對於控制觸覺回饋這塊深耕許久,從DS4開發期間就已經在做了
──甚至其實在 PS4 Pro (那個週期更新機種) 推出的時候就已經可以加入這個機能,
但如此一來玩家就會產生「差異性體驗」,所以這個機能就順勢的移至次世代平台。
除此之外比起DS4還多了一些小變動,像是接口換成了USB TYPE-C介面,
增大的電池容量以及新式的振動馬達讓DS4的重量稍微增加了一些。
但 Aoki 說還是比 XBOX 那裏裝著電池的控制器還要輕就是了。
那麼遊戲開發工作室會怎麼使用那些新技術 ──如先前提到的SSD以及光線追蹤
以及那些改良的即時UI跟控制器,還是可以稍微做一下推測的。
有些工作室現在已經拿到了PS5的開發套件,新版的控制器原型也越來越頻繁派發了,
但沒有一間宣布他們到底在開發哪些會在PS5登場的特定遊戲。
「我們都在開發一個龐大且全新的項目上」藍點遊戲工作室的主席 Marco Thrush
主要致力於PS4的汪達與巨像重製版的製作。「過不久就會揭漏謎底」
而這並不代表他們並沒有嘗試創新,「SSD是真的令人興奮」Thrush提到。
「你不再需要作出一些怪招去降低玩家的通關速度 ──例如將他們檔在門外。
而在過往的舊時代當中,遊戲的讀取都是即時的,我們現在正回到那種時候」
「我可以詳細透露有關於我們對於環境沉浸技術以及示範光線追蹤的效果」
Laura Miele,EA的高階管理人提到「廣泛來說,我們想挖掘GPU的機器學習
在各種新領域以及遊戲體驗與其他工具上能有何能耐。」
畢竟在全部領域的速度能有多快這件事才可以代表著次世代主機。
「我們正在進入一個充滿著即時的時代,在手機遊戲上人們都期望著能夠迅速的
下載遊戲並且幾個步驟就能開始遊玩,而這種流程也將會變成一個更大的規模」
類似這種話題的應對將會變得更加簡單,Jim Ryan知道他現在卸下了重擔。
所以各位準備好正式迎接 Play Station 5 吧,或許就在近日就會真相大白了。
--
翻完了,但因為是WORD貼上來的所以大概沒P幣,
現在看來要等到2020年底才會上PS5 所以我想我還是會用 PC 玩2077吧…
--
Tags:
PS
All Comments

By Madame
at 2019-10-13T12:19
at 2019-10-13T12:19

By Callum
at 2019-10-14T19:27
at 2019-10-14T19:27

By Mia
at 2019-10-15T23:50
at 2019-10-15T23:50

By Regina
at 2019-10-18T02:19
at 2019-10-18T02:19

By Vanessa
at 2019-10-20T15:55
at 2019-10-20T15:55

By Zanna
at 2019-10-21T02:31
at 2019-10-21T02:31

By Xanthe
at 2019-10-23T02:14
at 2019-10-23T02:14

By Damian
at 2019-10-27T15:30
at 2019-10-27T15:30

By Frederica
at 2019-10-31T23:05
at 2019-10-31T23:05

By Mary
at 2019-11-03T18:59
at 2019-11-03T18:59

By Caroline
at 2019-11-05T18:32
at 2019-11-05T18:32

By Robert
at 2019-11-06T08:11
at 2019-11-06T08:11

By Xanthe
at 2019-11-08T06:59
at 2019-11-08T06:59

By Zenobia
at 2019-11-08T12:50
at 2019-11-08T12:50

By Jessica
at 2019-11-10T06:22
at 2019-11-10T06:22

By Rosalind
at 2019-11-10T18:31
at 2019-11-10T18:31

By Margaret
at 2019-11-14T12:56
at 2019-11-14T12:56

By Emily
at 2019-11-17T21:31
at 2019-11-17T21:31

By William
at 2019-11-18T04:54
at 2019-11-18T04:54

By Belly
at 2019-11-19T22:45
at 2019-11-19T22:45

By Blanche
at 2019-11-23T03:13
at 2019-11-23T03:13

By Mary
at 2019-11-27T13:26
at 2019-11-27T13:26

By Zanna
at 2019-11-29T06:25
at 2019-11-29T06:25

By Frederica
at 2019-11-30T11:57
at 2019-11-30T11:57

By Andy
at 2019-12-02T15:50
at 2019-12-02T15:50

By John
at 2019-12-04T09:33
at 2019-12-04T09:33

By Madame
at 2019-12-06T18:22
at 2019-12-06T18:22

By Robert
at 2019-12-08T00:05
at 2019-12-08T00:05

By Hedda
at 2019-12-10T13:01
at 2019-12-10T13:01

By Skylar Davis
at 2019-12-14T13:33
at 2019-12-14T13:33

By Kyle
at 2019-12-19T01:23
at 2019-12-19T01:23

By Joseph
at 2019-12-21T03:42
at 2019-12-21T03:42

By Audriana
at 2019-12-24T16:33
at 2019-12-24T16:33

By Todd Johnson
at 2019-12-27T07:27
at 2019-12-27T07:27

By Erin
at 2019-12-29T18:43
at 2019-12-29T18:43

By Rae
at 2019-12-30T11:16
at 2019-12-30T11:16

By Puput
at 2020-01-04T03:07
at 2020-01-04T03:07

By Adele
at 2020-01-08T08:03
at 2020-01-08T08:03

By Agnes
at 2020-01-10T22:20
at 2020-01-10T22:20

By Eden
at 2020-01-12T01:14
at 2020-01-12T01:14

By Hardy
at 2020-01-16T07:39
at 2020-01-16T07:39

By Delia
at 2020-01-17T13:25
at 2020-01-17T13:25

By Queena
at 2020-01-21T15:23
at 2020-01-21T15:23

By Ingrid
at 2020-01-23T23:22
at 2020-01-23T23:22

By Hamiltion
at 2020-01-25T18:21
at 2020-01-25T18:21

By Xanthe
at 2020-01-26T07:22
at 2020-01-26T07:22
Related Posts
CODE VEIN 噬血代碼

By Frederica
at 2019-10-09T17:35
at 2019-10-09T17:35
The Show 19 roster vault

By Mason
at 2019-10-09T14:11
at 2019-10-09T14:11
PS1發售時的日本廣告

By Noah
at 2019-10-09T12:49
at 2019-10-09T12:49
多人對決射擊遊戲

By Brianna
at 2019-10-09T12:37
at 2019-10-09T12:37
嗜血代碼劇情疑問

By Michael
at 2019-10-09T11:30
at 2019-10-09T1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