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cite truck S rank 心得 - 任天堂

By Suhail Hany
at 2007-01-29T20:10
at 2007-01-29T20:10
Table of Contents
[前言]
入手一星期多了...總算拼到了 Monster truck,也拿了 nebula S rank,
聊點感想。
自 Wii 發售起,看到那騰空飛起,俯瞰全景的 Excite truck 非常感興趣
,就一直想買。
入手 Wii 主機後依序買了 Zelda TP、Wii sports、雷曼兔、鋼彈流星搥等
四片,在入手鋼彈不到5天的狀況下,理智又突然斷了線,在某個濕冷的下
雨天,走在路上頓時失去記憶,回過神後手上莫名其妙了多了一塊遊戲片,
就這樣 Excite truck 成為我最喜愛的遊戲之一。
[2006 Best game no one played]
是的,在 Zelda TP、Wii sports 等大作環伺之下,Excite truck 的銷售
量確實欠佳,不過 IGN 慧眼識英雄地把「年度最佳叫好不叫座獎」頒給了
Excite truck。
不怎麼討喜的汽車外型,不太悅耳的背景音樂,不太友善的操控方式,堪稱
貧乏的隱藏要素與多人遊戲,得到這個獎似乎也實至名歸。
[雙軸操作 毀譽參半]
既然 Excite truck 缺點這麼多,但為什麼 IGN 給了 8 分?又為什麼在
gamefaqs 上的玩家 review 也給了平均 9.2 分的高分,甚至是 10 的滿
分評價呢?
平心而論,這個遊戲的學習曲線確實長了些,基本操控看起來很簡單,但其
實需要時間學習。不是說它操作起來很難,而是 Wiimote 的握持方式,不
像 Need for speed、GT Pro 等賽車遊戲一樣把按鍵面朝向玩家自己,而是
朝向了天花板。
為什麼?就是因為 Excite truck 除了利用 Wiimote Y 軸方向盤轉向功能
之外,還多了車頭往上、往下的 Z 軸操作,而偏偏這個 Z 軸操作必須搭配
Wiimote 按鍵面朝上,才顯得自然。
透過 Z 軸控制車頭上下的方式,的確賦予 Excite truck 豐富而獨特的遊
戲特色,但也同時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這對 Light user 而言,在他們期待
享受那 Excite truck 所帶來的飛耀快感之前,有一道不小的鴻溝等待跨越
。就某些角度來說, LU 對於衡量遊戲的尺度跟 Hardcore user 是一樣的
嚴苛。LU 關心的,在於操作夠不夠直觀,學習曲線夠不夠短,要是以上未
能滿足他們的期待,那麼他們就會很容易對這個遊戲失去專注與興趣,而這
正是 Excite truck 與生俱來的原罪。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遊戲歡樂 藏在背後]
壞話說完,對於遊戲的優點當然也要歌功頌德一番,平衡一下。
假設玩家們熬過那學習操作的苦日子,那麼接下來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奇特
的遊戲視點,以及蹦蹦跳跳充滿挑戰的歡樂時光了。
除了油門、煞車、渦輪增壓、甩尾過關等賽車遊戲的 4 大基本操作外,
Excite truck 的最大特徵,就在離開陡峭山坡時的飛空加速(Jump boost
),以及回到地面時的落地加速(landing boost)了。先說飛空加速,所
謂「飛空加速」是在車子離開山坡時的瞬間,啟動 turbo,此時汽車將在半
空中加速一小段時間,而也在同時遊戲視點將從「汽車後方」轉為「汽車上
方」,也就是所謂的「俯瞰視點」(aerial view)。在這個俯瞰視點下,
可以自高空俯視整個地面,而整體賽道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對於一般賽車遊戲來說,雖然車輛、賽道旁的建築物都是 3D 構成的,但對
於玩家來說,他們所控制的視點大體上仍在一個 XY 平面上移動,而那些賽
道旁的景色、建築物大多呼嘯而過,就算想注意也因為緊張的賽程而無暇觀
賞。「俯瞰視點」是 Excite truck 最具特色的一項設計,他讓玩家們在刺
激的賽程中略作停留,讓玩家能夠欣賞那美麗的景色,而不再是單純的為了
名次爭先恐後,搶的昏天暗地你死我活。
為了不讓玩家在半空中無事可作而打斷了遊戲節奏,於是導入了空中旋轉特
技(Air-spin)的特技,玩家要左右來回轉 Wiimote 而讓汽車360度自體旋
轉,旋轉圈數越多分數也加的越多。既然起跳、半空都有學問,那麼汽車落
地時也不能閒著。利用 Wiimote 的 Z 軸控制車頭的前傾後仰的程度,當汽
車快接近地面時,讓車子的四個輪子同時接觸地面的話,那麼所得到的額外
獎勵即是所謂的「落地加速」,汽車的後輪將會出現火花,而此時速度會暫
時地高速前衝一小段時間。
Excite truck 另一項遊戲特點,就是動態改變地貌(terrain deformation
)。在賽道上會看到許多驚嘆號(!),觸碰這些驚嘆號將會改變賽道的地
形,原本平坦的道路會突然高聳,或是原本無路可走的山丘將塌陷而露出捷
徑。賽道的變化實在太多,總而言之這個設計讓原本一成不變的賽道充滿了
驚奇。不只如此,在賽道中還有力量標誌(POW),這些標誌會讓汽車處於
短暫的無敵狀態,而能夠穿越捷徑超越前車或是賺取分數。
Excite truck 的最後一項遊戲特點,就是他的賽道並不是單一的,嚴格來
說輪胎痕跡所構成的道路只是「建議」,事實上每一條賽道都有許多亦想不
到的捷徑,除了在力量標誌之後的捷徑外,還有太多太多等待你去發現,而
這正是 Excite truck 的另一項偉大的創意:走出一條屬於玩家自己的路。
[It's a strategy game, a puzzle, a good time]
驚嘆號雖然會變化地形,但並不是每個都要碰。譬如某些驚嘆號颳起了龍捲
風或是造成鐵塔的倒塌,雖然可以阻饒電腦對手,或是讓碎片滿天飛舞而造
成震撼視覺的效果十足,但同時也讓賽道便窄,遮蔽了玩家視野,或是失去
某些賺取分數的機會。驚嘆號的取得並不一定,對某些地點來說,假如已經
取得第一名的位置而分數也足夠,策略性的不取反倒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
擇。
It's a strategy game, a puzzle, a good time.
無論是飛空三技巧,或是充滿驚奇的驚嘆號,還是所向披靡的力量標誌,
Excite truck 的巧思無疑地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位置。而道具的取捨,
創造屬於自己的路,這樣的遊戲設計也讓我對這款遊戲更為讚佩,
Excite truck 是如此的特殊以致於在我的心目中沒有任何一款遊戲能比得上。
--
入手一星期多了...總算拼到了 Monster truck,也拿了 nebula S rank,
聊點感想。
自 Wii 發售起,看到那騰空飛起,俯瞰全景的 Excite truck 非常感興趣
,就一直想買。
入手 Wii 主機後依序買了 Zelda TP、Wii sports、雷曼兔、鋼彈流星搥等
四片,在入手鋼彈不到5天的狀況下,理智又突然斷了線,在某個濕冷的下
雨天,走在路上頓時失去記憶,回過神後手上莫名其妙了多了一塊遊戲片,
就這樣 Excite truck 成為我最喜愛的遊戲之一。
[2006 Best game no one played]
是的,在 Zelda TP、Wii sports 等大作環伺之下,Excite truck 的銷售
量確實欠佳,不過 IGN 慧眼識英雄地把「年度最佳叫好不叫座獎」頒給了
Excite truck。
不怎麼討喜的汽車外型,不太悅耳的背景音樂,不太友善的操控方式,堪稱
貧乏的隱藏要素與多人遊戲,得到這個獎似乎也實至名歸。
[雙軸操作 毀譽參半]
既然 Excite truck 缺點這麼多,但為什麼 IGN 給了 8 分?又為什麼在
gamefaqs 上的玩家 review 也給了平均 9.2 分的高分,甚至是 10 的滿
分評價呢?
平心而論,這個遊戲的學習曲線確實長了些,基本操控看起來很簡單,但其
實需要時間學習。不是說它操作起來很難,而是 Wiimote 的握持方式,不
像 Need for speed、GT Pro 等賽車遊戲一樣把按鍵面朝向玩家自己,而是
朝向了天花板。
為什麼?就是因為 Excite truck 除了利用 Wiimote Y 軸方向盤轉向功能
之外,還多了車頭往上、往下的 Z 軸操作,而偏偏這個 Z 軸操作必須搭配
Wiimote 按鍵面朝上,才顯得自然。
透過 Z 軸控制車頭上下的方式,的確賦予 Excite truck 豐富而獨特的遊
戲特色,但也同時增加了學習的難度,這對 Light user 而言,在他們期待
享受那 Excite truck 所帶來的飛耀快感之前,有一道不小的鴻溝等待跨越
。就某些角度來說, LU 對於衡量遊戲的尺度跟 Hardcore user 是一樣的
嚴苛。LU 關心的,在於操作夠不夠直觀,學習曲線夠不夠短,要是以上未
能滿足他們的期待,那麼他們就會很容易對這個遊戲失去專注與興趣,而這
正是 Excite truck 與生俱來的原罪。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遊戲歡樂 藏在背後]
壞話說完,對於遊戲的優點當然也要歌功頌德一番,平衡一下。
假設玩家們熬過那學習操作的苦日子,那麼接下來迎接你的,將是一個奇特
的遊戲視點,以及蹦蹦跳跳充滿挑戰的歡樂時光了。
除了油門、煞車、渦輪增壓、甩尾過關等賽車遊戲的 4 大基本操作外,
Excite truck 的最大特徵,就在離開陡峭山坡時的飛空加速(Jump boost
),以及回到地面時的落地加速(landing boost)了。先說飛空加速,所
謂「飛空加速」是在車子離開山坡時的瞬間,啟動 turbo,此時汽車將在半
空中加速一小段時間,而也在同時遊戲視點將從「汽車後方」轉為「汽車上
方」,也就是所謂的「俯瞰視點」(aerial view)。在這個俯瞰視點下,
可以自高空俯視整個地面,而整體賽道的美麗景色,盡收眼底。
對於一般賽車遊戲來說,雖然車輛、賽道旁的建築物都是 3D 構成的,但對
於玩家來說,他們所控制的視點大體上仍在一個 XY 平面上移動,而那些賽
道旁的景色、建築物大多呼嘯而過,就算想注意也因為緊張的賽程而無暇觀
賞。「俯瞰視點」是 Excite truck 最具特色的一項設計,他讓玩家們在刺
激的賽程中略作停留,讓玩家能夠欣賞那美麗的景色,而不再是單純的為了
名次爭先恐後,搶的昏天暗地你死我活。
為了不讓玩家在半空中無事可作而打斷了遊戲節奏,於是導入了空中旋轉特
技(Air-spin)的特技,玩家要左右來回轉 Wiimote 而讓汽車360度自體旋
轉,旋轉圈數越多分數也加的越多。既然起跳、半空都有學問,那麼汽車落
地時也不能閒著。利用 Wiimote 的 Z 軸控制車頭的前傾後仰的程度,當汽
車快接近地面時,讓車子的四個輪子同時接觸地面的話,那麼所得到的額外
獎勵即是所謂的「落地加速」,汽車的後輪將會出現火花,而此時速度會暫
時地高速前衝一小段時間。
Excite truck 另一項遊戲特點,就是動態改變地貌(terrain deformation
)。在賽道上會看到許多驚嘆號(!),觸碰這些驚嘆號將會改變賽道的地
形,原本平坦的道路會突然高聳,或是原本無路可走的山丘將塌陷而露出捷
徑。賽道的變化實在太多,總而言之這個設計讓原本一成不變的賽道充滿了
驚奇。不只如此,在賽道中還有力量標誌(POW),這些標誌會讓汽車處於
短暫的無敵狀態,而能夠穿越捷徑超越前車或是賺取分數。
Excite truck 的最後一項遊戲特點,就是他的賽道並不是單一的,嚴格來
說輪胎痕跡所構成的道路只是「建議」,事實上每一條賽道都有許多亦想不
到的捷徑,除了在力量標誌之後的捷徑外,還有太多太多等待你去發現,而
這正是 Excite truck 的另一項偉大的創意:走出一條屬於玩家自己的路。
[It's a strategy game, a puzzle, a good time]
驚嘆號雖然會變化地形,但並不是每個都要碰。譬如某些驚嘆號颳起了龍捲
風或是造成鐵塔的倒塌,雖然可以阻饒電腦對手,或是讓碎片滿天飛舞而造
成震撼視覺的效果十足,但同時也讓賽道便窄,遮蔽了玩家視野,或是失去
某些賺取分數的機會。驚嘆號的取得並不一定,對某些地點來說,假如已經
取得第一名的位置而分數也足夠,策略性的不取反倒似乎是一個比較好的選
擇。
It's a strategy game, a puzzle, a good time.
無論是飛空三技巧,或是充滿驚奇的驚嘆號,還是所向披靡的力量標誌,
Excite truck 的巧思無疑地在我的心中留下了一個位置。而道具的取捨,
創造屬於自己的路,這樣的遊戲設計也讓我對這款遊戲更為讚佩,
Excite truck 是如此的特殊以致於在我的心目中沒有任何一款遊戲能比得上。
--
推 stormyuan:推..不過,我覺得不用覺那麼多技巧,純脆飛來飛去也好玩 01/29 20:41
※ 編輯: dkenvy 來自: 125.225.193.243 (01/29 21:44) 推 totoroJack:一定要推的 可能是今年最好的賽車game 01/29 21:51
推 yoseii:開進樹叢後若能平安衝出來還可以得到高分勒 XD 01/29 21:53
推 yoseii:我想首發遊戲還是必須要有賽車遊戲的,但若是做不出特色的 01/29 22:09
→ yoseii:話又跟一般的賽車遊戲沒什麼分別… 01/29 22:09
Tags:
任天堂
All Comments

By Jessica
at 2007-01-30T20:49
at 2007-01-30T20:49

By Michael
at 2007-01-31T12:30
at 2007-01-31T12:30

By Carolina Franco
at 2007-02-05T02:54
at 2007-02-05T02:54

By Catherine
at 2007-02-08T19:50
at 2007-02-08T19:50
Related Posts
壞利歐四隻大象過了之後?

By Hazel
at 2007-01-29T20:06
at 2007-01-29T20:06
關於在日本買wii

By Sandy
at 2007-01-29T20:01
at 2007-01-29T20:01
關於在日本買wii

By Belly
at 2007-01-29T19:38
at 2007-01-29T19:38
七龍珠

By Ivy
at 2007-01-29T19:02
at 2007-01-29T19:02
BBC: 俄羅斯方塊歷史

By Steve
at 2007-01-29T18:52
at 2007-01-29T18:52